第12章 复战纪(1 / 2)

三国风云录 闻风 2718 字 2013-06-28

既然已经打赢了,接下来就应该是上报朝廷,提着敌人的头颅领赏才对。等等,似乎还有一件事没做,对,就是波才。作为后来人的我们知道曹操有一个习惯,那就是要么不做,要么做绝。斩草不除根的事情,似乎跟曹操兄没太多关系。于是还没来得及摆庆功酒的曹操,就奔着波才逃跑的地方颍川而去。

然而走到一半,不走了,因为探马回报,前面有黄巾军,很多,一眼看不到头。

曹操率领的是羽林军,是这次战斗唯一没有伤亡的军队,所以人数应该还在五千人左右。五千人对付一眼望不到头的黄巾军,除非疯了。曹操没疯,他一面令探马将这个消息告诉后面的朱儁,一面思索着对策。

很快,他学到的《孙子兵法》交给了他一个计策,一个血腥的计策。这个计策曹操写了下来,并命人交给后面的朱儁,总共十二个字:让开敌峰,焚其辎重,吾袭颍川。既然波才倾城而出,那么直接开打无异于自寻死路,最好的办法就是进攻他们的老巢——颍川。

所谓英雄所见略同,朱儁兄也是这么想的,当接到两人的战报后,皇甫嵩立即命令主力骑兵下马休息,所有弓箭手站在最前面。然后皇甫嵩带着他们来到了一条小河的岸边,并且在这些手下的后方画了一条线:越过此线者,立斩无赦。他们面前的那条河虽然是条小河,但是水很深,因为人是无法走着到对岸的。我再说一遍,这虽然是条小河,但是水很深。

而此时的曹操已经来到了颍川城下,但令他不敢相信的是颍川城的城门是开着的。原来由于昨天在长社战败,波才军不断收到从长社来的残兵伤员,而今天走的又急,一时大意没有关城门,不好意思啊。这就怪不得别人了,曹操几乎没有费多少力气就控制住了全城,而城内都是黄巾军的家眷,换句话说,他们都是手中没有武器的老百姓。他们在城里等着儿子或者父亲、或者丈夫带来丰盛的战利品,来填饱自己饥饿的肚子,然而他们等来的却是自己的敌人。

在后人眼中,尤其是到了《三国演义》里面,曹操动不动就是屠城,要不就是杀降,是个标准的杀人魔。我基本上是不同意的,因为战争嘛,你不杀掉别人,别人就会杀掉你。一个国家的诞生,往往是百姓的尸骨积累而成的。但是接下来这件事,我认为曹操做的很无耻,比屠城、杀降更无耻。

在控制全城后,曹操命令不允许杀掉城内任何一个人,因为还要留着他们替自己办一件事。

接着,颍川城里没有了老者衰弱的哀号,没有了婴幼的哭啼,因为他们已经走出城内,向着他们亲人的方向而去,只是他们不知道,自己出城的那一刻,已经给为他们而战的亲人带来了灭顶之灾。然而他们有什么办法呢?对方是政府的正规军,平时干的工作就是拿刀砍人,自己呢,平时只是拿着锄头种地的平民百姓而已。

这就是曹操要他们做的那件事,将这些黄巾军的家眷赶到战场,以吸引黄巾军的注意力,没办法,自己军队的人数太少了。

而此时的黄巾军正在死人,确切的说黄巾军和皇甫嵩都在死人。因为两军的主帅都预感到此战的意义非同小可。黄巾军胜可直达首都洛阳,东汉灭亡;皇甫嵩胜可保证首都安全,黄巾军灭亡。所以黄巾军主帅也拿出了压箱底的实力——督战,确切的做法就是如同皇甫嵩那样,在后方画一条线,敢于越过者,斩无赦。所谓有进无退,所谓破釜沉舟,所谓将士一心,都是以死亡为代价。

就在两军各自艰难的时刻,更大的危机出现了,当然是指对于黄巾军来说更大的危机出现了,因为朱儁率领的骑兵已经来到了他们的后方,不是杀人而是放火,他们一把火就把黄巾军的辎重烧了。虽无风助,但冲天的烈焰已经让黄巾军看到了。这就是朱儁的目的,用专业术语来讲就是乱其军心,所谓的士心一乱,无心恋战也。

而已经杀红了眼的波才看到自己的军事物资一把火被朱儁烧没了,更是气急攻心,人类暗藏的野性此时完全暴露,他命令军队不要去管后面的辎重,只要能打过去,能渡过河,那么胜利就掌握在了自己手里。应该说,这是当时最正确的选择,因为皇甫嵩的军队已经到达了极限。不仅弓弩手等特殊兵种已经伤亡大半,更要命的是步兵已经跟渡过河的黄巾军开始了肉搏战。所以,波才当时的命令是最正确的,可惜已经晚了。

就在黄巾军已经把桥搭建好,波才已经跨上战马的最危急时刻,黄巾军彻底乱了,他们不顾一切的向后方跑去,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家人。是的,在这关乎东汉王朝命运的最关键时刻,曹操回来了,赶着黄巾军的家人,回来了。

波才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只剩下一个,死亡,既然如此,那就死吧,于是他冲向了那个宿命的对岸。事后,砍掉波才脑袋的人说,波才身上的箭已经满的不知如何下刀。

而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条不宽但很深的河已经断流了,因为那里面全是尸体,有敌人的有自己人的。

而被曹操赶来的那些老百姓在跟亲人短暂的相拥后,全部被杀,却是短暂的相拥。

我们没有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