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2章 茕茕白兔(1 / 2)

三国风云录 闻风 3519 字 2013-06-29

因为你要知道,在李傕等人攻破长安城的时候,贾诩再未进献一计。至少,他是懂得审时度势的一个至少还有良心的人。

国家混乱,一个始终保持着良心的人实在太少太少。

或许有人说,既然贾诩是个有着良心的人,那他难道不知道李傕他们的本性?在攻占长安之时,大肆劫掠,与董卓有何区别?

我想说的是,他只是一个谋士。谋士是干嘛的?就是给自己饭吃的主子进献计策的,不然养着他干嘛?若是回顾贾诩一生,我们就会发现,他始终是个隐居幕后的关键人物。

当我们身处历史浩瀚的文字中时,我们应该保持一种良性的心态。即,不能站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去攻击甚至不屑任何一个历史人物。我们自以为站在了道德与舆论的制高点去抨击一个历史人物,这无疑是极其错误和愚蠢的。

想到了商纣。

在历史中,这个帝王总是以“酒池肉林”的不雅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。但稍微懂点历史的人就知道,所谓的“酒池肉林”是远古时期一种娱乐的方式。难道,古人在踏春发生的野合,也为人所不齿吗?

浩浩荡荡的大历史在我们眼前不过是一本薄薄的书籍,前一页还在熠熠生辉仿佛人民英雄般的人物,下一页或许就是万人唾弃的不耻之徒。

我知道,很多历史由于当局的需要加以篡改,以便有利于当局的统治。为最甚者,当属清朝。

但我们依旧不能埋怨什么,我们能做的只是尽量还原历史的真面目。因为埋怨也是需要力气的,但埋怨不能改变什么。与其没有深度如泼妇一般谩骂,不如进行整理如史学家一般公正。

贾诩听着我滔滔不绝的说着这些,始终未曾说一句话。

良久,说道:我要去投靠段煨。

时,李傕、郭汜等人早已侵占长安,只是互相猜忌之下,发生了内乱。贾诩因母去世,早一步离开。当听说李傕等人内乱后,上还了自己的绶印(李傕拜贾诩光禄大夫)

然后,他向着段煨所在的地方徐徐走去。

应该说,段煨的名字很少听到过,即使听说,也是因为贾诩的原因。但我要说,不出名并不意味着不作为,更多的时候是因为,此人没有传奇性。

他本来投靠在董卓部下,后因董卓的死而脱离了组织,进驻在华阴。

此人颇有本事,且军纪严明。非常关注农民兄弟的吃饭问题,并且积极发展农业,不扰民,让当地的农民安居乐业。这在全国形势一片混乱的情况下是十分难得的。

后来,汉献帝被李傕等人逼出皇宫,就是投奔的段煨。这里,有必要说清楚。

话说,汉献帝率文武百官向段煨的军营而去。对于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而言,他希望找一个有实权的将军,以便东山再起。再不济,至少能保证自己的安全。

只是行至一半,有人站出来了,开始讲段煨的坏话:陛下,老臣听说段煨要造反啊。若是奔向于他,岂非羊入虎口?

汉献帝听后,想了想说:此误传也,段煨必然不会造反。

等段煨率军前来迎接汉献帝的时候,又有人跳出来说:陛下,依老臣愚见,段煨竟不能迎接陛下到这边界,且见到陛下脸色大变,其心必异。

这时候,不等汉献帝回答,太尉杨彪就站出来辩解道:若是段煨造反,取我杨彪人头!

这是个两难的抉择,去吧,真造反怎么办?现在这个形势,什么事都很难说的准。不去吧,太尉等人又拿人头担保,让寡人如何是好啊。

正寻思之间,有人出了一个主意:这样吧陛下,不如先派几百人去攻击段煨,若是造反,必率军出击,若是不想反,必只求自保罢了。

汉献帝点点头,认为是。

就这样,堂堂东汉皇帝露宿在野。当然,若是跟以后的遭遇比起来,这简直就是天堂。因为,即使遭到攻击,他的粮食也未断绝——段煨命人送的。

至此,真相大白。

如此忠心耿耿的一个人,贾诩投靠他看起来是可以大有作为的。

只是可惜,这一切也就是看起来。

事实上,段煨有一个小毛病——贪权。

他很早之前便听说过贾诩的才能,现在这位神一样的人物老在自己跟前转悠,如何是好?于是,他只是让贾诩参加一些普通的聚会,并不委任任何实际的官职。

贾诩自然知道个中原因。于是向段煨辞职,打算投靠张绣。这是段煨求之不得的事情,所以刻不容缓的批准了贾诩的辞职书。

有人不解的问贾诩:若你离去,你的家人怎办?

这是一个及其关键的问题,而贾诩的回答则直接可以进入心理学教科书。

贾诩这样说道:段煨之所以让我走,只是害怕我的才能是他之上,夺取他的军权。我投靠的张绣是个没脑子的人,必能大展我的才华。至于我的家人,呵呵,我这次投靠是张绣,段煨自然想要通过我的关系结好这支强大的外援。既然如此,比会竭尽所能的对我家人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