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章 说大人者,喻之!(1 / 2)

三国风云录 闻风 3586 字 2013-07-02

郭嘉,字奉孝,生于颍川阳翟即今日的河南禹州。

古时河南与河北之地,尽出才俊,都不知道后世的那帮人干嘛去了。

公元170年,阳翟一户颇有资产的家庭迎来了一个婴儿的诞生。据《周易》乾卦:亨者,嘉之会也。因此,这个婴儿后来的名字就叫郭嘉。

随着年龄的增长,诗书的阅读,郭嘉小朋友异于常人之处也表现了出来。

当别的小朋友玩泥巴的时候,郭嘉在读书;当别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,郭嘉在请教长者问题;当别的小朋友请教长者问题的时候,郭嘉已经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——谋士。

这世界的奇妙之处在于,总有一些人比你努力。而恐怖之处在于,那些比你努力的人比你还牛。郭嘉就属于此类,我相信,他之所以喜欢跟长者交谈,是为了汲取比诗书上更具现实意义的经验。因此,少年的郭嘉目光锐利,面貌清瘦却不失俊朗。如此之人,当是我们心目中对于谋士最好的注脚。

饱读诗书,少年老成的郭嘉,预感到了东汉的没落,他不再犹豫,毅然选择了..。归隐。当然,这种有倒转乾坤,翻云覆雨之能的人是不会安分守己的。在以归隐为幌子的前提下,他开始关注国家大事,并且结交当时的名士,田丰便是其中一个。

偷偷摸摸的始终不是一件雅事,于是在朋友田丰的帮助下,郭嘉来到了袁绍的帐下。袁绍非常重视来投奔自己的这些谋士们,也就是非常重视,而不非常重用。

一番交道打下来,郭嘉感觉袁绍这个人,并不符合自己想象的明主形象,于是决然离开。离开的时候,是袁绍最为风光的时候,离开的时候,郭嘉是二十一岁的年纪。

离开一个风光的人是一种艰难的选择,而且是以二十一岁这个刚刚成年不久的年纪,更是难上加难。因为,这个时候的年轻人,除了一腔热血,什么都没有。

但郭嘉就是离开了当时风光无限,势力排挤第一的袁绍,而且是决绝的,不回头的离开了。那时候的郭嘉,应该是痛苦的,告别风光很简单,而接近风光却极难。他不确定自己的这次离开是幸福的开始,还是痛苦的开始,唯一确定的是,他为了自己的理想,只能这么做。

良禽择木而栖,贤臣择主而事。这是他能够安慰自己的理由,且是唯一的理由。

而后,他大踏步的找到了荀彧,并在荀彧的引荐下,看到了他此后经年一直在侍奉的明主——曹操。

此时的曹操刚当上兖州牧没多久,正是思贤若渴的时候,经荀彧推荐,曹操决定见见这个年轻人。

这一见,决定了双方以后近二十年的发展,不同程度上,郭嘉与曹操的见面,影响了整个历史进程。这些评语熟悉吗?是的,当刘备和诸葛亮见面的时候,后世大才者便以此而论。为何?我不说,让郭嘉说。

四十三岁的曹操出城十里相迎二十七岁的郭嘉,虽说有作秀的嫌疑,但能把秀做到这份上,也是相当困难的事情。

郭嘉很激动,于是他交给了曹操一张未来蓝图,在这张蓝图上,郭嘉为曹操勾勒了一副波澜壮阔的画面,并且亲自为之题跋。

“臣下曾做一梦。梦见东汉河山碎裂无形,重整旧河山只在河北之地。河北之地,以袁绍最为强劲,而明公比之羸弱。何如太祖刘邦跟霸王项羽!”

曹操大为高兴,拍马屁拍的真舒服。可毕竟马屁是让人听的,不是拿来用的。于是曹操抑制住内心的激动,狐疑的问道:“即便这样,双拳难敌四手,我也不能跟袁绍去争啊。”

郭嘉心知曹操此话的含义,这是让我继续拍马匹呢,拍的雄心崛起不就行了嘛。于是他清清有些干涸的嗓子,说道:“臣下之梦并未做完。臣下还梦见,明公与袁绍比之优劣不同。

一,大道不同也。臣下曾做袁绍谋士数十日,深知其礼仪繁多,但却如同夏之蝉体只是躯壳,未曾得到天下,竟以天子之理据之。而明公之处,礼仪简易,不重外表,只为手下着想。道之所在,不惟礼仪也!只知礼仪的袁绍,如同刚会走之弱婴,却偏偏想跑。明公却深知,事必步步紧逼,不可急亦不能缓,更深知,此时天下大乱,不得倚靠礼仪而取天下之理。

此时天下已乱,各路军阀不论大小,纷纷改旗易帜,自立为王。尤以袁绍者最甚!今天子所在,饥寒交迫当为之最急也,奈何,利令智昏,唯明公能奉天子,天下之民众首首以盼以为归顺,即明公得天时之机!此为义胜也!

袁绍不懂如何治理天下,如同后世之假器,欲假乱真,依旧做旧,照搬东汉朝制,沦为笑柄而自己不知。明公却审时度势,不为旧物所厌,心到而手到,重整体制,为天下人着想,此为胜之三,制也。

臣下与袁绍共事之后,深觉此人论断无勇,心思不缜,且嫉贤妒能。而明公却知人善任,舍得放权,不操劳的地方便不问,如此,上下一心,终能成事。故,袁绍纵有谋士三千,亦不能敌明公一人耳!此为四胜,度也。

袁绍的经历注定了他的性格。前半生几无风浪,一直纨绔到今。因此,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