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0章 建安乱(上)(1 / 2)

三国风云录 闻风 2636 字 2013-07-19

刘备自然向往着白云般的自由,可惜,现实就是现实。

说回另一个人吧,另一个好久不见的人。

作为这个帝国真正的主人,刘协已经二十岁了。这个年龄,普通人家的孩子,没有知识的,要么已经被抓了壮丁,要么已经饿死了;学富五车的,要么开始各种走动,期望获得某个势力强大军阀的认可,要么隐居山林就此老去了。可刘协不一样,他是刘秀的子孙,他的工作,就是治理国家。当然,这是在名义上。

可刘协不想名义上治理国家,他想真正取得帝权。

这一微妙的变化,始于公元198年。

那一年,天地变色,政权易主,刘协成了漂泊无定的乞丐皇帝。这一切的根源在于董卓,可董卓死了,对,是李傕,就是这厮!将他赶出城的,夺了他位子的,就是李傕。

这个仇,一定要报!

现在,段煨的出现,无疑给了他这个契机。

战争的魅力在于,谁赢了,就能杀掉任何人。苍天待刘协不薄,段煨全方位获胜,并将李傕的处决令交给了刘协。对于这个习惯了当傀儡的皇帝而言,这无疑是令他感到兴奋的,不管怎么说,掌握他人命运的时刻并不多。这一次,皇帝的权威终于体现了出来,李傕被株连三族。权利跟床第之欢一样,凡是第一次有了快感,便想要第二次。

比如现在,他已经二十岁了,想要获得更多的权利快感。可是,挡在自己面前的,是个叫曹操的人。

绊脚石一定要搬走!

而献帝又很明白,真要进行一次权力交接,明确法人代表,那也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。

因为,并没有确凿的史料表明曹操想要夺权——当然,也许是陈寿不敢写。对于一个魏晋交替时的史官来说,陈寿的表现固然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精神,却也无可奈何——太史公毕竟只有一个。

献帝刘协的生活、精神状态、娱乐方式究竟是怎样的,并没有直接的证据加以说明。这也让后人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认同,即献帝是被曹操囚禁的。这不仅满足了人们的一致想象,同时也证明了曹操之子篡汉的缘由。

可惜,这也只是想象。

刘协如今已经到了二十岁,与同龄人相比,早已有了稳熟的心态。为了重新获得足够的权利——貌似原本就没有——他召见了董承。

这是位老朋友了,无论是对我们还是对曹操。

召见的原因如同上述,要除掉曹操,重振皇权。

所以要董承来办理这件事,说到底还是献帝心态所致。我们知道,此时的皇家护卫是曹操,许都大小官员都是曹操的人,围在献帝身边的那些忠臣,大都保持着原有的官位,可惜的是没有实权。在这一点上,曹操做的可谓干净:诸位都看到了,我曹操的意思就是保护当今圣上,并无二心。你们也大可放心,原本的官职还是你们的,我曹操不动分毫。

这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官场生活中,是及其平常不过的事。

因此,献帝若想重振皇权,必须要让臣下明白一件事:我是皇帝。这么说可能有点相悖,不管怎么说,他现在真的是皇帝,有必要再次重申吗?

有,大有必要。

那么,他召见董承的意思就很清楚了:除了董承名为车骑将军外,重要的是他是献帝的大舅哥。

自己人,放心。

一件在当时并不起眼的夺权战,在被后人无数次评说、写作、翻新、山寨之后,成了浓墨重彩的一出大戏。生旦净末丑悉数登场,宫商角徵羽轮番上阵,彻底满足了国人对于宫廷内斗的一切想象。

然而,事件本身又该是怎么样呢?这还要将镜头对准六年前的长安城。

六年前,长安乱,十四岁的刘协成为李傕等人的傀儡,居住在长安城。

有钱人家的孩子,跟穷人家的孩子,大抵童年结束的都早。前者因为得到太多,后者因为得到太少。刘协自从获得帝位,便一直碾转各地,小小年纪,便要对身边的人加以防范、谨言慎行。颇有些“何苦生在帝王家”的感慨。

然而,感慨归感慨,在做傀儡期间,刘协也不是什么事情都交由他人的。

因为,他还是名义上的皇帝。就算是一条内裤,都对国家有用,更何况他还是皇帝。

比如,他遏制了灾荒。

当时的长安城由于外部人祸,内部天灾,造成粮食吃紧,一斛米竟然卖出了五十万钱的天价!刘协不忍百姓受苦,勒令开仓放粮。可他惊讶的发现,源源不断的粮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物价的高昂。

此时刘协才意识到,囤积居奇的应该不仅仅是豪绅这些苍蝇,还应该有政府官员这些老虎。

苍蝇要拍,老虎要打!

于是,不久之后,刘协召见了一个人——负责发放粮食的御史候汶。

“卿知天下难乎?”

候汶匍匐在地,答:“臣知晓。”

刘协点了点头,有你这句话就够了。

随即,问道:“御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