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5章 温故人(1 / 2)

三国风云录 闻风 3494 字 2013-07-23

刘备没想到曹操的动作会这么快,自己刚刚完成新兵招募的工作,还没来得及加以训练,他曹操就犀利如梭的率军前来。因此,一触即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。

只顾着亡命的刘备,再次将家人抛之脑后。这是第三次,自然,也不是最后一次。

曹操倒也不“宜将剩勇追穷寇”,而是转过头看向下邳城。

下邳城,关羽的驻扎地。

按照曹操的意思,抓了刘备的家人,还能抓不住刘备?

后世的小说家、评书人,在此安插了一出浓墨重彩的好戏,来凸显关羽的“忠、勇、猛”,可谓展现的分毫毕现,不得不让人相信。

事实是,这只是小说家、评书人的一厢情愿。

面对曹操的如潮大军,关羽自知以自己的力量对抗曹操,无异于蚍蜉撼树,因此,在“好汉不吃眼前亏”的指导思想下,投降了。

打了刘备,俘虏了他的家人,外加一员猛将,曹操的战略目的圆满收工。于是急忙回军,去对付袁绍。

袁绍这边的小日子过得相当不错,但他的心情不太好。心情不好的原因,是出于部下对自己的误解。具体来说,是两个谋士:田丰和沮授。

田丰,字元皓,今河北巨鹿人。

《三国志》载:其天姿朅杰,权略多奇,少丧亲,居丧尽哀,日月虽过,笑不至矧。博览多识,名重州党。翻译成人话是:田丰年少时便父母双亡,导致其性格刚直,不苟言笑。长大后奋发学习,成了当地较为有名的才子。

后来,田丰入朝做官,却因看不惯宦官弄权,愤然归野。后来的后来,跟随韩馥(前文提到过的关东联盟军首领之一),却因为过于刚直,喜欢硬碰硬而郁郁不得志。后来的后来的后来,他遇到了袁绍。并在袁绍与公孙瓒的“界桥之战”中,给袁绍进献奇谋,一举战胜公孙瓒,从此让袁绍虎踞四州,打下了坚实而牢固的基础。

公元198年,在曹操迎奉献帝刘协之前,田丰便向袁绍提出了著名的“迎帝据政”的主张,袁绍以“四洲不稳”为理由,拒绝了这一天赐良机。事实上,早在七年前,有一个便提出了这种战略规划。这个人,便是田丰的老相识、老同志沮授。

“天予不取,必受其咎!”大概是田丰当时想说而没说出来的话。

沮授,字公与,今河北鸡泽人。

《三国志》载:其少有大志,擅于谋略。翻译成人话是:沮授自小便胸有大志,擅长出谋划策。

沮授出道很早,比同事田丰出道早得多。

汉灵帝的时候,沮授便举茂才,做了两任县令,长了知识,增了见识,熟悉了官场。等到中平六年(公元189年)的时候,沮授就跟了韩馥,当了他的骑都尉。从此,便跟田丰相识。

两年后的初平二年(公元191年),袁绍领冀州牧,听说沮授才能出众,便不客气的收入囊中,辟为从事。

按照古代优良的谋士传统,一旦得到明主的信用,首先要做的不是“纳头便拜,高呼大哥”,这是梁山好汉的行径。而是要给明主提出一条战略目标,向明主吹吹牛皮,表现自己对于天下大势的透彻明了。

袁绍得到的“茅庐之策”跟七年后田丰提出的几无二致。

沮授说道:“主公占领冀州,此为地利。早日图谋青、幽、并三洲,以此作为图谋天下的基础,此为天时。而要想获得人和,非迎接献帝不可!”

事实上,在东汉末年早期,各路军阀的大多数谋士,都提出了相应的理念:迎接皇帝不是迎接皇帝本人,而是迎接百姓的图腾。皇帝可以没有,但,图腾不能没有。这些精明的谋士,准确无误的抓住了百姓这一点。很可惜,能实施此计谋的,在当时来看,只有曹操一人——因为曹操愿意。

袁绍当初也愿意,这个“当初”是指公元198年之前。之后所以不愿意,是因为袁绍认为自己有实力摘得那个叫“天下”的果实了。

沮授的这个战略让袁绍很兴奋,很受用,于是拜沮授为监军,军职为奋威将军。

兴平二年(公元195年),此年的献帝刘协颠沛流离,困顿不堪,急需一个忠臣孝子,来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灵。沮授敏锐的抓住时机,再次向袁绍提出了“迎接献帝,以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”。袁绍也自认为机不可失,于是想要听从沮授的建议,前去迎接献帝。

这个时候,一个人站了出来,明言道:“汉室江山既然不可复兴,要他(献帝)作甚!”

这个让袁绍最终失败的家伙,叫淳于琼。翻开他的履历你会大吃一惊,倒不是其建立了赫赫功业,而是阻挠了袁绍所有可能胜利的机会。到后来官渡之败,被孟德公杀死,我认为,这个人的真实身份,是曹操安插的间谍(以后再表,此处不赘述)。

袁绍认为淳于琼说的有道理,于是便就此作罢,着手安排另一件事。另一件在外人看起来毫无必要,但在袁绍看起来非常紧要的事:三个儿子各领一个州牧,自己坐镇冀州,以观察三个儿子的能力。

沮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