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9章 我的土地谁做主...(1 / 2)

三国风云录 闻风 2680 字 2013-08-16

士族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,其雏形是先秦时期,那些有钱有权人豢养的“士”。

“士”分多种,有谋士、死士、壮士、隐士、侠士、志士、下士、上士、寒士等等。其主要特色,就是有文化,有知识,有野心,有谋略。但又根据志向的不同,而主业不同。

臂如谋士,主要给某君主出谋划策,强者有翻江倒海,胸定乾坤之能。靠此类发达的,不计其数,如苏秦、张仪二人。

死士相对来讲,就不那么多了,但也不少。主要工作无非是玩刀弄枪,打打杀杀。与今世的赏金猎人唯一不同点,就是完不成任务,死士是要去死的。这种高危险性工作,在古代有一个专有名词,叫“刺客”。出名的如荆轲。

寒士我们知道,出身微末,不达诸侯。只能依靠刻苦攻读,以求吃饱穿暖。

到了后来,四海升平,国家统一。需要死士和谋士的人,开始锐减。毕竟豢养这些人,一旦触怒皇权,是要掉头的。于是,寒士开始奋起。

当寒士达到一定数量后,他们就会结盟,以此维护自己的胜利果实。等门派壮大后,他们就会形成自己的圈子,不允许外人插手。为了尽可能的得到利益,他们就会形成内部循环——要求皇帝制定法律,让自己的位子可以传给后人——士族形成。

可想而知,一旦开始内部循环,就可能会导致内部死亡。而一旦内部死亡,则国将不国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,汉光武帝刘秀在建国之初,想出了一个办法。

这个办法很简单,就是重新丈量全国土地,普查全国人口。以此制定合理的政策,让国家重新焕发生机。

可这个办法还没执行,便遭到了大部分官员的阻挠,因为刘秀这样做,无疑触及了自己的利益。刘秀不想惹起众怒,因为说到底,皇帝是决策者,官员才是执行者。换句话说,皇帝是老板,官员是员工。没有了员工,老板还叫老板吗?

这种垄断行为,一直到“科举制”的发明,才稍有好转。

在士族发展过程中,又出现了一种意外的附属品——地方豪强。

所谓的地方豪强,说白了,就是大地主。而大地主,不可能属于农民,只能属于两种人——士族或者有钱人。

那为什么士族会拥有土地?因为在建立国家的过程中,士族出力最多,分红自然也就越大。皇帝给予他们的奖赏,就是土地。拥有了土地,官员不可能自己种粮食,只能让农民种,这就是佃农出现的原因。

当然,你如果有钱,也可以购买土地,这样做有以下几点好处:一,可以进入士族圈子,虽然不见得能做官,但毕竟朝中有人好办事。二,可以摆脱平民身份,成为地方豪强。

也就是传说中的地头蛇。

比如,张三是冀州管理者,李四是地头蛇,张三要想收税,必须经过李四的同意,不然,这条政令形同虚设。

为什么?因为他掌管着冀州的土地。

那朝廷不管吗?不是不管,是管不了。

身为英雄的刘秀都没办法改变这一情况,试问,谁能改变?因为说到底,这是体制问题。

而体制之所以形成,前面说了,是因为体制制定者,就是体制受益者。

所以,我们纵观历史,就会发现,大部分朝代的造反者,都是出身农民。因为,他们是体制最终的受害者。

及至隋唐,出现“科举制”打破了士族垄断的怪圈,但依旧没能打破农民造反的现象。因为体制不变,一切都是空谈。

到了近代的土改运动,才终于将这种死循环打破,当真是善莫大焉。

因此,千百年来,史书上的文字其实是一个大大的问号:“我的土地谁做主?”

所以,我们看到了曹操对士族的毫不手软,这帮败类把持朝政也就算了,偏偏因为他们,扯出了地方豪强,这些不听话人群。也所以,孙策在击败刘繇、赶走严白虎后,目光投向了地方豪强和他们真正的主子,士族阶级。

按照现在的说法,孙策就是一个搅局者,甘当搅屎棍,把江东旧有的局面,彻底改变。

没办反,所谓不破不立,只有打击了这些欺软怕硬的混蛋,才能真正立足江东。

于是,孙策开始引兵打压豪强,一旦抓住,戴高帽、游街那只是小儿科,打死不算,打残热身,打趴下才是硬道理。

江东豪强从此陷入水深火热之中,他们颤抖着等待着孙策到来,然后“咔嚓”脑袋落地,接着是自己的家人、朋友、亲戚,直至家族。

这种激进式的政治行为,在孙策时期,的确取得了好的结果,但祸根也就此埋下——孙策不懂,要想彻底改变垄断,只能从体制上下手。体制不变,则士族将如野草,春分吹又生。

你今儿杀了张三,明天就会冒出李四,杀了李四,马上出现王二麻子。而且,由于你残忍的手段,势必导致舆论上的倒戈,“暴君”字眼,便不绝于史书。到了这种地步,他们只能自发的组成联盟,即便杀不了你,也要杀你后人。所谓君子报仇,十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