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3章 太史慈的劝降(...(1 / 2)

三国风云录 闻风 2682 字 2013-08-16

的确,倘若时间戛然而止,留下的除了累累枯骨,便是无尽的洪荒。于此来说,时间也便没了意义。悖而论之,时间的存在,不过是人类臆测出来的,以便更好的管理事情、处理事务、完成意愿。而时间到底是什么,恐怕没人能说得清楚。

但时间是绝对公允的,无论它是什么,都不得脱离二十四小时制度。从这一点来讲,法律在时间面前的公正性,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和惹人发笑。

太史慈安静的坐在华歆对面,他在揣摩,这位历经何进、董卓、袁术这些或愚蠢,或霸道,或幼稚的高官政要后的老家伙,能有什么理由来拒绝投降。

华歆也在想,这位素来以“忠义”著称的武夫,能有什么理由来规劝自己投降。

一时间,屋内充满着静谧而又??隐晦的气氛。

时间就从二人秘而不宣的含笑中,悄悄溜走。它在观察,到底是哪一个按捺不住等待的煎熬,来利用自己,完成意愿。

很显然,华歆等得起,太史慈等不起。

回顾自己的前半生,太史慈觉得已经等待了太久。他不想再把时间浪费在一个于自己意义不大的人身上,也不像再把光阴,浪费在此等虚无缥缈的人事上。他要建功立业,要名垂青史,这些,华歆都给不了。能给的,只有战争,准确的说,是一个人。

于是,太史慈主动打破沉默:“慈已叨扰太守多日,今天便要离开了。”

华歆眉毛一挑,哦了一声,故意劝道:“子义可再多住些时日,老夫也可多与子义讨论讨论这家国天下之事。”

太史慈暗骂一声:老匹夫,我太史慈没把刀架在你脖子上,便已经是仁至义尽了。而今你却拿家国天下事,倚老卖老,来羞辱我不懂忠义!

脸上却尽是一派要回家的喜悦之情,拱手道:“这些日子以来,与太守大人聊尽天下大势,对太守的眼光和分析,太史慈十分钦佩。然则,要离开时,还是有一言相劝,还望太守大人休要怪罪。”

华歆慨然一笑,心中道:早知道你憋着话??,但我就是不挑明说,我也不问,你爱说不说吧。

太史慈见华歆并没有刻意排斥,于是朗声道:“我觉得华太守不忠不义不孝!”

这无异于一颗平地炸雷,华歆猛然站起,眉头凝成了疙瘩。在古代,这句“不忠不孝不义”,基本与今日“你是王八蛋、混账东西”等话意义相同?。

见华歆站起,太史慈心里不无得意:老匹夫,你羞辱了我,我便原话奉回。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,以直报怨,才是我等武将的座右铭。

华歆又颓然坐下,他想清楚了,这位后生晚辈,是在刺激自己。从他踏入豫章郡那一刻起,自己就已然清楚了他的用意——规劝投降。等了这么些日子,太史慈也仅仅是该吃吃,该喝喝,啥事都不往心里搁,让自己曾一度怀疑,他只是想要离开孙策。

然而,这是不可能的。太史慈之所以一直以来都不提投降之事,是因为他极为聪明的在笼络人心。确实,自己这不也跟他熟络了吗?

想到这里,华歆不无恼怒的问道:“子义这话从何说起?给个理由先。”

太史慈清清喉咙,说道:“而今天下群雄并起,圣上被董贼挟持,导致颠沛流离,忠君者,莫不摩拳擦掌,以为效忠,让圣上得一片安乐之地,重著九五之尊。然而,太守大人却只知安享豫章,不思圣上,何来忠君之说?”

听到太史慈这么说,华歆内心如五江翻倒,气脉逆流,心中恶狠狠的骂道:好你个太史慈啊太史慈,这种说法,完全是污蔑!想我一个小小的豫章太守,即便再有能耐,能与袁绍、袁术、曹操比之万一吗?你这完全就是不分曲直好坏,颠倒黑白,偷换逻辑啊!我不服,我要上诉!

见华歆脸色一阵青,一阵白,太史慈知道,自己的话已经说到了华歆的心坎里。

这规劝之事,便是如此,无论是好话还是坏话,无论是上谏君王,还是下说黎民,要想对方全神贯注的听你说话,就要危言耸听几句,就要直击他们的心理要害。否则,白开水营养于身体,白开水的话,却无人想听。

太史慈继续道:“豫章郡,不过我汉室江山一弹丸地也。大丈夫生于世间,当统领三军,驰聘天下,以报君恩之泉涌,为宗族争光,成后人百代师!然而,华太守却坚持固守如此弹丸之地,以虚伪的‘忠烈’为名义,固执己见,阻挠孙将军欲护汉室之心。试问,华太守之祖上,可有此训?即无此训,又何谈孝道?”

华歆为人迂腐,对圣人言,如数家珍,并一生为恪守之道。今天在太史慈看来,自己拒不投降,竟然是反了古人之训,违了祖上?????阴德!这是何等的强词夺理?是何等的肆意污蔑?若你孙策真心想维护大汉正统,则与我站在了同一战线上,既如此,我又怎是阻挠了你前进的脚步?

平复一下心情,华歆还想听听太史慈接下来的“义”字作何解释。

太史慈见他并不动怒,于是干脆道:“华太守为读书人,自知为官之道,乃为军士。然,几千军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