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5章 潜伏(七)(1 / 2)

三国风云录 闻风 2699 字 2013-10-08

初为将帅的孙权,又该如何应对老谋深算的陈登?

没人知道,也不会有人知道。

对于孙权而言,此战胜则地位稳,将来孙氏基业,自己也有能够拿来吹嘘的资本;此战败则亦无大碍,以年轻为借口,?量那些随兄长起事的老人也无话可说。可胜可败,当然还是胜利的好。

而陈登不能输,他必须赢。不仅这一次必须赢,下一次,下下次也必须赢。

原因很简单,他没有任何退路。

跟孙权相比,陈登所有的依靠,都是自己拼命打下来的。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孙权,至少此时,还不能彻底了解陈登的心情。

所以,当看到陈登偃旗息鼓、紧闭城门后,孙权想当然的认为,陈登是一个懦弱的家伙。你想想,连正面对敌的胆量都没有,不做缩头乌龟,还能做什么?而这种想当然的信心,不是没有来源的。最大的来源,就是自己的军队数量。

前面说了,孙权所率之军,有十倍于陈登之数。很显然,孙权是学过算数的?????,十比一,怎么算也能赢。他也是知道点军事理论的——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倍则战之,敌则能分之,少则能守之,不若则能避之。

这句孙子的名言,翻译一下是这个意思:十倍于敌人,当行围困之术;五倍于敌人,当行攻击之术;两倍于敌人,当与敌人进行肉搏。与敌军数量相当,就分而击之,若少于敌军数量,当固守一地,万不可硬碰硬。

可?理论终究是理论,它只存在于理想状态。

而孙权,牢牢遵守了孙子的这一句话,而忘却了孙子的另外一句话。可以确定的是,孙权就是败在了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这一句话上:?故智者不能谋,因形而措胜于众,众不能知,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,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。

这句话的意思,可以引用另外一句话进行解释—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。

尽管如此,?至少率军刚刚接近射阳的孙权,还是自信满满的。他大可不必为了看上去,一脚就能踹下两块砖头的城池而烦恼,他所率领的军队,是刚刚经过宛城之战洗礼的精良之军,是兄长一手操练出来的王牌之军。陈登这些杂牌军,孙权多少不放在眼里。

事实证明,一切的失败根源,无非是因着为将者的自负。

接近射阳后,孙权命人去喊陈登开门。

陈登又不是傻瓜,哪里肯开门?于是,孙权就让人吃饱喝足后,在城门外问候陈登的祖先。

这种卑鄙的手段,陈登早已司空见惯。该吃吃,该喝喝,啥事都没往心里搁。

到底是年轻,连续几日下来,孙权首先开始了焦灼。

外出征战,什么最重要?

粮食!

于军队而言,?????无粮一日,士气下沉一半;无粮三日,士气接近于无;无粮超过七天,基本上来说,人心都散了。

孙权缺粮吗?这是一个伪问题,即,这个问题不存在。

因为,粮食问题,是个多多益善的问题。没有任何一个将领,希望自己的军队出现用粮紧张的。

相比较城中的陈登而言,孙权是个外来户,估计也没有百姓愿意将自己辛辛苦苦一年积攒下来的粮食,交给这个外来户。因此,孙权是不能,也不愿意进行长期作战的。

他想要速战速决,不能有一刻拖延。

可该死的陈登不仅在城内享受着大鱼大肉的待遇,还跟自己玩起了捉迷藏——打不还手,骂不还口。任你千姿百态,我就以不变应万变,爱谁谁!

统帅一旦焦虑,手下也断然不会安心待敌。渐渐地,孙权军队没了刚来时的意气风发,呈现出了日薄西山时的沉沉暮气。

陈登在城上观望良久,对手下道:开会!

他已经有了必胜的把握,????????因为,孙权军早已没了士气。

会议的主题,只有一个:大开城门,放出军队!

战争的主旨,只有一个:格杀勿论,必须胜利!

此战的口号,只有一个:保卫家乡,宁死不降!

不得不承认,各国对战之前的口号,十分鼓舞人心,当然,这也是最为重要的。相比较影视剧中,那些军官动不动就说:“兄弟们,给我上!”的激愤之言,古代人的口号,可谓直指人心,且颇具人文情怀。

如陈登提出的这个口号,一下子就击中了士兵们的心脏:此战之目的,不在于为朝廷效力,而在于保卫自己的家乡。尔等所站之土地,为尔等自己的土地。尔等之父母、妻子、朋友、亲戚,尽皆在此。尔等一人退,则尔等之至亲,皆会死于敌手。因而,此战,只可进,不可退!退则死无葬身之地,连累家属!进者而死,忠烈也!抚恤金不必担忧,有我陈登在,尔等之家属,则必无忧也!

整个射阳爆发出了震天怒吼。

正在军帐中制定作战计划的孙权,隐隐感觉出了哪里不对。到底是哪里不对,还未等他仔细摸索,便有探子急急来报:射阳城门洞开,敌军汹涌而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