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7章 陈登的离开(1 / 2)

三国风云录 闻风 2844 字 2013-10-11

陈登的离开,一直是个让人颇为费解的谜题。

首先,广陵郡之于南方和北方的重要性,不消说孙氏知道,就连曹操也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的。单就陈登的能力而言,?当时能够牵制孙氏北上的人才,独陈登一人而已。

其次,在此后长达几十年的岁月里,孙氏对广陵郡的兴趣,让曹操头疼不已。在某次出战之前,面对恒古横流的滔滔江水,曹操叹息道:“假若元龙依旧在此,吾早无忧矣。”

那么,是什么原因让陈登离开广陵的?

答案是,我也不知道。

这并非坑爹之词,因为的确是曹操将其调离广陵,任职东郡太守的。

是不是有深层原因?

或许有,但而今不可考了,不过,我们可以猜测。

首先,陈登是什么身份?答案:军阀。

为什么不是之前的“士”呢?因为他拥有了军队,且只听命于自己的军队。

其次,孔融也是“士”,为何是依附于朝廷,而不自己组建军队,从而加入争夺天下的军阀之列呢?

答案是,孔融没有这个能力。

孔融跟陈登不同,一是名气不同(“圣人之后”这四个字,你怎么比?)??;二是个性不同(这是废话,却至关重要);三是能力不同(此处主要指军事上的能力)。

换而言之,孔融的主要名气,来自于他是孔子的后裔,这是孔融的优势,且是唯一的优势。这个要啥没啥的公子哥,只能被政府豢养。

陈登就不一样了,他的父亲是“士”不是圣人,他的一切,除了刚开始的仕途需要父亲的帮助外,剩下的一切,都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争、去抢。他是野生的狼,不是温室的羊。

从他帮助刘备、隐忍吕布,从他执政治民、组建军队,从他击败孙权、保卫广陵,都可以让人清晰的感受到,他身上折射出的狼的本性基因。

曹操注意到了这一点。

并且深深忌之。

他不允许一军只知首领,而不知朝廷,他要杜绝可能出现的所有隐患。

不要忘了,民国时期的袁世凯,就是凭借着一支“只知项城,不知朝廷”的军队,才得以在时代的浪潮下翻云覆雨,要挟清廷,成为革命派所认准的,“大总统”不二人选。

曹操当然不知道后世有个叫袁项城的家伙,但,历史的本质告诉我们,纵然衣食住行都在发生改变,唯一不变的,还是人性。

所有的昨天都是今天,今天的一切,都是明天。

对于老大而言,只需要有能力的小弟,不需要有威望的小弟。这在中外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早已被反复印证过无数次。

这样来看,陈登的忽然离去,不仅显得合理,也符合曹操的性格——至于那句喟叹,不失为曹操对之前的那个决策,感到稍微悔恨之意。也只是稍微罢了。

可是,广陵郡的百姓舍不得陈登离开。

他们扶老携幼,打算跟随太守而去,在东郡安家落户,享受陈登所带来的世外桃源。

面对浩浩人民,陈登感到了无比的惧怕,同时也很兴奋。

惧怕来自政治上的,兴奋来自能力上的。

当调任书刚发到陈登手上时,他就看清楚了其中利害,想明白了其中因果。这是上司出于对自己的忌惮,才会让自己离开的。

至于为什么忌惮,我们知道,陈登自然也知道,不然,他不会因为病而死去。

既然老大害怕自己会反水,那自己只能装老实人,心甘情愿做小弟。可百姓的举动,无异于置自己于死地!

中国的百姓,尤其是农民,自古以来,因无多学识,而显得愚昧。但,你如果说这个群体全都是一些刁民、愚蠢之极的人,那我只好甩你俩嘴巴子。

这个群体最能闪烁人性的光辉——他们知恩图报。

可能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政治,什么是军事,但只要别人对他们好,他们就会对别人好。?这一点,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。

陈登对他们不仅好,还接连救了他们的命。从这一点来看,他们集体想要跟着陈登走,并无什么太大的要求——他们想要活下去,而陈登能做到这一点。

但是,对于陈登来讲,这个群体的行为,就是在害自己。与此同时,陈登也深深感动。

是的,翻遍历朝历代的史料,能做到这一点的一方太守,实在寥寥可数。仅凭这一点,陈登足以青史留名。

于是,陈登出于政治考虑,只好对他们好言相劝:“你们的心情,我陈登理解。说起来,元龙并无什么突出的能力。对于整个庞大的朝廷来说,你们才是基础,是让朝廷能够良好运转的??基础。没有你们,则国将不国,君将不君。你们的心意,元龙只能心领。还望各位父老乡亲,能够安居乐业,辛勤耕种,以保障朝廷有足够的粮食。至于元龙,则将谨遵朝廷之命,赴东郡以任太守。”

百姓齐呼:“吾等愿随太守而去!”

陈登笑笑:“元龙说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