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2章 孙策死亡考(四)(1 / 2)

三国风云录 闻风 2826 字 2013-10-16

毫无疑问的是,孙策的死,表面上来看,让孙权获得了最大利益。因为,孙策一死,整个江东都进了孙权之手。

这样来看,孙权就是幕后黑手无疑。

的确,倘若孙权是幕后黑手的话,那么,以他的身份和能量,安排三名刺客进入猎场,告诉刺客孙策出现的大约时间,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。

然而,????孙权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?仅仅为了获得更多的权利?

一个十八岁的翩翩少年,与兄长并肩战场多年,在没有得到兄长的任何威胁之下,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权利,便果断动手杀掉(至少是策划)?兄长,不得不让后人感到心肝颤栗。

当然,这种事儿在历史上发生的也是较多,让人相信孙权能够这样做,也不是没有理由。

只是,那些事情的发生,只有在彻底威胁到自身利益的时候,才会出现手足相残的流血事件。

孙权感受到了兄长带给自己的威胁了吗?

通过史料分析,答案是没有。

孙坚死后,孙策以十六岁之龄,扛起了孙氏家业,征战各方,立足江东。可以说,假若没有孙策,不仅仅是孙权,恐怕整个孙氏家族,都不会享受到此时的身份。

也就是说,孙策之于整个孙氏家族,是只有功劳与苦劳,没有冲突和间隙的。孙氏家族之于孙策,只有感激涕零。

更何况,孙权为了争权夺利,去诛杀创始人这种事,在历史上是不大可能发生的。一来,会引起跟随创始人而起的老人集团极大的反弹;二来,????不利于基业发展。一般来讲,都是在基业稳定,江湖平静之时,去诛杀创始人的继位者,也就是创始人的子嗣。

孙策有子嗣吗?有,名字叫孙绍。

问题来了,孙策临死之时,为何不来个“白帝托孤”的翻版?而却让自己的兄弟,孙权去接掌江东?更大的问题不止于此,更大的问题是,为何孙策不将遇刺事件追查下去?是感觉没有了追查时间,还是感觉没有了追查的必要?

如果感觉没有了追查时间,为何孙权接掌时,不继续追查,难道不害怕再来个遇刺事件吗?

如果遇刺事件为孙权主导,为何周瑜这个孙策的金兰兄弟,不暗中追查呢?要知道,以周瑜当时的地位来讲,即便要求孙权明面追查,也是可以做到的。

既然这一点说不通,是不是就意味着,孙策、孙权、周瑜、张昭等江东政局的高层认为,没有了追查必要?

是什么力量能够阻挡一方诸侯,在自己的地盘追查一宗创始人遇刺案?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?

在分析这些问题之前,我们先将这个问题放一放,来看一看,孙策的死,还有谁获益最大。

那么,就像之前分析的一样,孙策之死,江东豪族动手的可能性有没有呢?

有。

而且,只有他们获得的实际利益,比孙权大出很多,也更符合人性特点。

首先是,不必支付昂贵的战争费用。

如果孙策一直在,则势必一直会有战争,而普通民众是无力支持下去的。但是,孙策却可以用武力威胁有钱人,去支持自己的势力扩张。

自孙策踏入江东始,至孙策遇刺身亡,差不多十年的时间,孙策就干了一件事儿:扩张。

扩张就是打仗,打仗就需要花钱。

豪族可以无条件支持孙策一年,两年,甚至是三年。可能够支持孙策五年,八年吗?孙策不死,所需花费,恐怕对于江东豪族们而言,是个天文数字。

其次,可以重新划归政治格局。

东汉时期的买官卖官,实在不属于什么新鲜新闻。有钱人获得权利,再通过权利往回搂钱,是发家致富的不二选择。所以,导致东汉历史出现了这种奇怪现象——政治家的儿子还是政治家,商人家的儿子还是商人,农民的儿子还是农民。

这种阶层固化,让有钱、有权者,充分享受到了制度带来的最大福利。

好嘛,孙策一来,这个福利没了。不仅福利没了,自己还得从身上掏钱,以讨好孙策之用。如若不然,势必遭到孙策的打击报复。

因此,导致江东豪族们开始暗中联合,以排斥孙策政府,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。

第三,?趁机瓜分江东。

在豪族们看来,孙策一死,势必传位给其后裔。趁着孤儿寡母,无依无靠时,豪族们强行出手,将孙氏诛杀,可谓以最小的成本,赚取最大的利益。

这并非天方夜谭。

孙策一经受伤,首先想到了谁?

孙权?大乔?还是张昭?

都不是,而是在外领军打仗的周瑜。

对于自己的政权,临死前的孙策知之甚深。他知道,若无强有力的军事统帅,去统领自己的军队,则发生事变的可能性,超过百分之五十。

孙权不行,张昭更不行。这两人名字不相同,地位不相同,却有一样相同??????,那就是都没有军威——在军队中,毫无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