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章 襄公之后,再无仁义(1 / 2)

三国风云录 闻风 2595 字 2013-06-28

及时反映过来的曹操军想要玩命了。

然而,他们发现了一个恐怖的现象——徐州军已经不在乎什么所谓的战法以及战队,他们红着眼,如同饿狼看见食物一般,猛扑曹军而去。

曹操懵了,的确,做为一个久经战阵的将领而言,敌人如此的不顾一切,里面一定有什么原因。

其实很简单,曹操已经切断了他们所有的后路。这些人,大都是徐州本地人,他们的老婆孩子,家人亲属都在这里。换句话说,他们的家就在这里。

面对曹操的攻势,这些军人心里清楚,唯有将之击败,才能保命——不仅是自己的,还是家人的。

在司汤达的著作《红与黑》中,有这样的一个细节:

主人公于连为了得到莱纳夫人,决定在十点闹钟敲响之前,向其表白。

可惜,自己一直都没有足够的勇气表白。于是,于连暗示自己,若是十点闹钟敲响自己还未表白,那么,就开枪自杀。

当十点闹钟敲响之际,于连依旧不能鼓足足够的勇气,可他想到自己的暗示,不禁勇气充足,抓住了莱纳夫人的手。

这里,司汤达用其高超的手法,描绘了于连当时的心理活动——不表白,意味着死。没人想死,也没人愿意死。因此,于连在死亡的威胁下,抓住了莱纳夫人的手,也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时机。

说回这次的对战。曹操毫无顾忌的率大军前来徐州,意味着这次的决心——不屠城,不泄愤!而徐州陶谦的军队由开始的畏惧——确实畏惧,曹操的杀黑山军,破匈奴的事迹犹言在耳,不得不心生畏惧。只是,曹操的行为无疑也在提醒着这些军人,自己的家人就在这里,自己的家就在这里,对于他们而言,曹操就是一名巨盗,不仅要将他们的家、家人、土地全部没收,还不打算写借条。于是,心理的反抗变成了肢体的对抗——既然左右都是死,不如血战到底,或许还有活命的机会。

于是,出现了曹操看到的情形——敌人不顾一切的扑来,不畏死,不谓生。

曹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。可尽管如此,来都来了,只能硬着头皮上。

虽然徐州军为了家人以及自己从而表现出了令人畏惧的战斗力,可事实就是事实,一人总是难敌四手。

因为,曹操军也杀红了眼。

我们都有过打架的经历,说来不禁羞愧,我在回首所有打架的经历中,失败的发现,自己从来都记不得是谁打了自己一拳,也不记得自己踹了谁一脚。后来通过聊天,我发现,几乎大部分人都如同我一般,不记得挨打和打人。

这是因为,在打架过程中,我们的脑细胞因为过于充血,亦即心情激动,因此遮蔽了自己当时的记忆,这也正是兴奋剂的原理——能够激活人体中枢神经,以此让自身感觉不到劳累。

战场如同打架,不过是场面增加,群体增多,智慧增长而已。

所以,被K了一顿的曹军毫无意外的开始了反击。

曹操所率领的军队,大多是自己的嫡系,亦即这些部队曾是曹操灭贼寇,破匈奴的军队。尽皆实战之部卒,在短暂的惊慌后,迅速反映过来,开始有条不紊的反击。只是,曹军未曾料到,徐州军队的战斗力远比他们想象的强悍的多。可尽管如此,曹军依然表现出了令人敬畏的纪律性——在己方被徐州军步步紧逼的情况下,依然不急不缓的稳步后退。

如此一来,恰是给了徐州军这样的信息——曹军一定肯定以及确定就是想灭掉徐州,定是如同曹操所言,灭掉徐州百姓。因此,他们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猛烈攻击。不仅为了胜利,更重要的是,保家成为了这些军人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
曹操在军帐中来回踱步,不一时抓住我的领口,猛烈咆哮道:“好歹你也是作者,他妈的让我胜利不行啊?”我鼠躯一震,乖乖的夹起尾巴灰溜溜的跑出帐外,做为旁观者察看着这所有的一切。

天色无光,黄土为赤。战争还在继续,双方都没有显露出失败的迹象。一军为了胜利,一军为了保家。双方皆不敢输,皆不能输。说实话,曹操军若是输掉此次战役,大不了卷土重来,不过是曹操输掉了面子而已。但徐州军不能输,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将曹操这个巨盗打跑。

但是,随着时间的推进,胜败也在慢慢显露。

陶谦的目的很明显,那就是采用添油战术,不断增强自己部队的战斗力,不断加入新的战斗人员,以此强撑,撑到对方失败;曹操则不同,大小战役打下来,经验涨了不少,自然明白如此强硬对强硬的后果只有一个,敌损一千,自损八百,算来算去不合适。唯一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,便是奇兵。

所谓奇兵,就是时间出现的突然一点,部队出现的多一点,对手那方大意一点。但毫无疑问,这也是战场上失败与否的转折点。因为奇兵不是为了攻占,而是为了攻心。

曹操的奇兵,率领者是于禁和夏侯渊。此二人皆为当时之猛将。为了达到奇兵的效果,曹操命二人从侧面迂回,打徐州军一个措手不及。

于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