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2章 建安乱(下)(1 / 2)

三国风云录 闻风 2830 字 2013-07-22

董承心底突然产生了异样的不祥之感,这种感觉好久好久没出现过了,倒是挺让人怀念的。看着眼前娇艳的花朵,董承又有种说不出来的落寞感。他想起了跟随董卓的日子,在那个遥远的午后,他曾经有一个宏大的蓝图。然而,董卓死了,不,就算董卓没死,自己也不会受到重用。老天待他董承不薄,自己的妹妹被皇帝看中,纳入宫中,成了贵人,自己也从普通的国家公务员,一跃成为国民姐夫,这是何等的荣耀!自己的蓝图,终于有了施展的土壤,却又偏偏半路杀出了曹操。一波三折,奈何奈何?

马蹄声凌乱,敲门声响起,院外乱糟糟的。董承不祥的感觉加剧,手抖得厉害。

“嘭”的一声,大门被人撞开,一时间涌入无数手持刀枪的官兵。

“你们是?”董承话还没说完,就被这些官兵捆绑住,抬上马车。

从这一刻起,董承知道,一切都完了。自己的行动计划,一定被曹操知晓了。他的身体抖得愈发厉害,想停却停不下。

古代对于政治犯,都是采取先扣留,再找证据的做法。对于无上皇权来讲,说你有罪,你就有罪,没罪也是有罪。证据难找么?借口难找么?尤其对于战乱频仍的东汉末年,别说杀掉将军不需要借口,即便杀掉元帅又能如何?只要不是实际掌权者,和舆论掌权者世家大族,皇权爱杀谁杀谁。那时候不走群众路线,不必给人民任何解释,反正幽幽深宫,封锁消息便可。但,能防得了民口,却难防捉笔为刀的史吏。因此,说法和证据有时候又是必须存在的。

比如,建安四年的此次“衣带诏案”。

董承被扔到了牢房,见到了昔日盟友王服和种辑,三人相对无言,唯有泪千行。

很快,证据出来了:不仅有献帝亲笔写的衣带诏,还有董承等人计划的武装起义纪要!

董承认为这种说法很扯,哪有人会写武装起义的计划书?即便是书呆子也不可能!这不是自己给自己留下砍头的证据吗?衣带诏就算有,那也是奉命行事,你曹操难道无视皇帝吗?我要上诉,人家要上诉嘛。

可惜,彼时彼刻,不是此时此刻,曹操是不会给他们这群人任何活命的机会与借口。

证据确凿后,曹操下令:诛其三族。

至此,并不怎么轰轰烈烈的“衣带诏案”落下帷幕。

不,还有一个人。

既然命令是“诛其三族”,就应该命令行到底,送人送到西。

曹操率领一干人等来到献帝的宫殿,不冷不热的问道:“陛下可知董承?”

献帝知道风声不对,只好沉默不语。

曹操愤恨的真想一刀结果了刘协,可心底比谁都明白,刘协这个帝位,比其他任何人都重要。倒不是说老百姓承认这位皇帝,所以自己不敢杀掉他。而是其他各路掌握实权的军阀、士族承认刘协是皇帝,虽然他们都巴不得刘协死去。

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: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,也不会凭空消失,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,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,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,能量的总量不变。只要刘协这个“能量”不死,总量就不会改变,从而阻止量变引起质变的可能。

面对刘协的沉默,曹操将目光停留在了董贵人身上。董贵人,董承的妹妹。

这真是一个美人,美人的首要定义,一定是年轻。徐娘半老,即便风韵犹存,又能俘虏多少人心?骗骗小孩子罢了。可美人不同。美人年轻,肉体稚嫩,肤色洁白凝脂,躯体柔美丰腴。可此时的曹操毫无欣赏的念头,既然无法杀掉刘协,警告一下他也是必须的。

于是道:“车骑将军董承意欲谋反,已被老臣捉拿。按我大汉之律,凡敢觊觎皇位者,诛其三族。董贵人便在其中。”

刘协听后,心中一阵慌乱,哀求道:“董妃身怀六甲已有五月余,上天造物不易,还望曹将军宽恕。”

曹操接下来的话,即便翻阅中国五千年的历史,恐怕都没有这么说的:“留此孽种,欲报仇乎!”直白、简单、有力、无耻。

刘协愣住,他没想到曹操会将话挑明来说。他知道,自己此时唯一能做的,就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爱妃死去。这对于一个男人来说,是何等的奇耻大辱!皇帝的爱妃竟然被臣子所杀,这在历史上又是何等的奇观!

“咔嚓”一声,董贵人尸首分离。

曹操走后,刘协终于颤抖着身体,慢慢走到董贵人的尸体旁。他走的很慢,似乎董贵人只是睡着了。曾经无比熟悉的身体,此刻正在逐渐冷却,刘协的心底在淌血,眼泪在这一刻终于喷涌而出。

“美人啊美人,你睁开眼睛看看我啊...美人啊美人,我为何如此愚钝,如此懦弱,如此不堪...。。”涕泪交流的献帝,将董贵人的头颅,稳稳的捧在手心,借着尚存的体温,一边亲吻一边哭泣道:“归来兮美人,让我亲亲...。。归来兮美人,让我摸摸...。。归来吧美人,归来吧美人”然而,就算董贵人是公主,刘协也不会成为王子,董贵人不会因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