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3章 孙策死亡考(五)(1 / 2)

三国风云录 闻风 2885 字 2013-10-17

曹操同样具备作案的理由。

或者可以这样说,曹操的手下具备作案动机。

这个手下,就是郭嘉。

无论是曹操本人,还是郭嘉,在没有曹操默许的情况下,断然不可能作案。

可一个远在许都的人,怎么能够对江东的孙策动手呢?唯一的可能是,在背后支持江东豪族们杀掉孙策的行动。

换言之,彼时的曹操政府跟江东豪族站在了一起。共同的目的,就是杀掉孙策,以绝后患——曹操政府不必担心孙策袭击许都,影响到“官渡之战”的结局,江东豪族不必担心孙策政府对自己进行政治讹诈。

说了半天,肯定有的人问:没证据你说个屁啊?

证据,就是身在宛城的大小二乔。

正如在《美人问》中所提到的一样,大小二乔为什么要被孙策安排在宛城?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?

目的,是为了监视李术。

李术,汝南人。在攻下宛城之时,孙策派遣了三千人给他,让他对宛城加以保护。

既然如此重视李术,为何还要安排亲信监视他呢?

这就要从李术原来的身份说起。

李术,原为扬州刺史的属下,下辖郡国为吴郡。在孙策踏足江东不久后,杀了扬州刺史,活捉了其属下李术。

既然是仇人,为何还要给其安排工作?

因为,孙策同时杀掉了庐江太守陆康。

这一切的根源,来自袁术。

本来,袁术让孙策荡平叛乱,许诺称:一旦江湖平静,庐江太守之职位,就是你孙策的。

孙策当时一穷二白,及其需要一个正式的身份,来弥补发生战事时正义性的短板。因此,听了袁术的许诺,孙策高高兴兴的便领兵出发了。

这个袁术口中所谓“叛乱”的人,不是别人,正是庐江太守陆康。

陆康并没有叛乱,他只是不爱听袁术的命令。

当然,这在袁术看来,与叛乱无异。

孙策为了获得政治上的优势,不管不顾的向庐江发起了战事。

最后,攻下庐江,并杀掉了太守陆康。

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,因为陆康不是一般人。

他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孙子,叫陆逊。长大的陆逊后来投靠了孙权,再后来弃笔从戎引领部队,安排了一场完美的防御战。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。

但是,陆康之所以出名,可不仅仅因为有个比他还有名的孙子。而是因为,陆家在江东本来就属于望族。

而陆康本人,在庐江太守之任上,又深得人心。所以,陆康之死,孙策得罪的不仅仅是陆家,还有跟陆家有利害关系的江东豪族。

而为了安抚江东豪族们的情绪,孙策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:在庐江之外安排李术领兵,在庐江城内,安排大小二乔监视李术。这样一来,即能让江东豪族们安心服从自己的政府,同时又能随时获知李术的行动——只要发现他与江东豪族来往甚密,便可以毫无顾忌的折杀之,也可以让江东豪族知道,他孙策能随时掌握豪族们的动向。在心理上,孙策予以豪族们狠狠的打击。

江东豪族接受了孙策的安排,因为汝南李术跟双方都没有太大的利害关系——他只是一个局外人。也就是说,无论之于江东豪族还是之于孙策政府,李术都不关心,他只关心自己的既得利益。

这是孙策政治上的妥协,也是当时最完美的妥协。

豪族沉寂了下来,可势必不会沉寂太久。

因为,许都有人希望江东大乱。

这个人,就是郭嘉。

作为一个聪明的谋士,郭嘉绝不可能让孙策的“袭击许都”计划成行。尽管诛杀了董承等人,可会不会冒出来西承、北承或者南承呢?这是一个未知数。而若想让未知数变成无知数,只能在源头将其捻灭。

这个源头,正是孙策。

只要消灭了孙策,就可以确保许都万无一失,便可以让曹操政府安心与袁绍作战。

于是,郭嘉开始紧锣密鼓的安排人手,与江东的豪族进行接触。

而促使双方迅速达成“反孙策战线联盟??”的事件,是李术斩杀扬州刺史严象。

严象,京兆人(今西安人)?。为人聪明睿智,有胆有识。

提出让严象担任扬州刺史的人,是曹操身边另一个政治俊才,荀彧。

在荀彧看来,孙策统领江东,实为一患,不妨趁其四处征战之时,委派官员,成为扬州刺史。这样,至少在政治上,先孙策一步。

孙策当然不干,可又害怕将严象截杀后,自己成为曹操政府的头号敌人。毕竟,严象是曹操政府,以朝廷的名义,委派的官员。也就是世人俗称的,京官。

有道是:京官再小,也比地方官员大。

这个岂能说杀就杀得?可不杀,自己便会在政治上输人一棋。

来回思考之后,孙策想到了一个折中的法子——安排李术